市政府办文电科四级主任科员 方瑶
2023年的8月31日,我赴歙县郑村镇棠樾村开始驻村锻炼,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刚到村的我,作为一名初入基层的“学生娃”,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基层工作,深感自身经验的不足,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经过两年的锻炼后,现在的我也可以称得上是能独当一面的“村里人”了。回顾这段驻村经历,我自己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学习、实干和为民。
学习是起点,在基层课堂磨砺干事本领
“华侨村”讲解员的成长之路
2023年7月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黄山召开,棠樾的槐塘自然村是歙县唯一的现场观摩点,自此村里开始迎来各级各单位的考察、调研,接待压力剧增。
到村的第一天,驻村工作队的第一书记金书记便给了我数十份村情介绍和接待的讲解材料,我需要协助接待并逐步接手槐塘村的讲解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跟班学习,10月23日正值重阳佳节,当天省侨联、市统计局、县政府办等11个单位赴棠樾村开展调研和重阳节活动,讲解员人手严重不足,我就正式上岗了,负责其中三个批次的讲解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独立的完成接待任务。前一天我就在村里一趟趟地走,不停梳理自己的讲解思路和内容,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紧张。
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开始我很排斥这个任务。但是现在来看,讲解工作倒逼我快速、全面地了解村情村况,从最初背诵讲解词时的结结巴巴,到如今能根据听众身份调整讲述重点,80余批次2200余人次的讲解经历让我的讲解词从“说明书”变成“故事会”。现在的我不仅仅是“侨乡讲解员”,也可以承担起“小导游”的职责完成“棠樾半日游”的接待任务。
矛盾纠纷调解的“破题之道”
矛盾纠纷调解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学习中的难点。棠樾村全村1448户4111人,辖棠樾、槐塘、稠墅、刘家4片,共14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体量很大,矛盾纠纷多发。
到村后的第一周,我遇到了第一个“纠纷案”,两兄弟因分家后的土地分配和宅基地界限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当时村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正进行到路面硬化阶段,弟媳将小三轮停到道路中央,阻拦工程的进行,要求村干部立刻让其哥哥一家让出土地和宅基地,在派出所民警到场后又躺在地上哭闹,拒绝沟通。最后,村里找来了其亲属劝和,才平息此事。后续通过多次的实地丈量、调解沟通才妥善解决此事,让双方和解。
刚开始参与调解时,相关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实际调研结果的缺失让我的调解工作难以开展。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调解要先讲情再讲法,先引导各方说出心中的想法,吐吐苦水,待情绪缓和时,再摆事实讲道理,道理要在心平气和时才能听得进。二是好事多磨,基层很多纠纷都是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意见和矛盾,很难通过一两次的沟通得以解决,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实干是路径,以项目建设推动乡村蝶变
2023年10月棠樾村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今年的8月7日迎来了省级的验收,我有幸全程参与其中。棠樾村各片区之间发展存在一定差距,稠墅和刘家两个片区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目前重点工作仍放在人居环境整治上;而棠樾片依托国家5A级景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自上世纪80年代就走上了旅游发展道路,近两年槐塘片依靠特色侨务资源也逐步走上快速发展道路,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因此这两个片区的建设重点放在发展乡村旅游上。
人居环境整治的“颜值革命”
为了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们增设垃圾分类投放点45处,配备保洁员8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整治黑臭水体5处,清淤疏浚沟渠6公里,恢复水体生态;规范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45公斤;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15户;拆除破损、违规广告牌8块,规范宣传栏管理。其中,圳川和浯溪是我们最偏远的两个自然村,当时摸排了44个重点环境整治点,现在已逐项完成了整治工作。
乡村旅游发展的“棠樾实践”
槐塘自然村是精品示范村建设的中心村,我们立足“国际槐塘·和美侨乡”,引入国企和社会资本,推行“村集体+国企+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推动槐塘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3年9月,村中的第一个业态——侨乡平价进口超市开始试营业。11月11日,我们举办了秋日嘻游·爱在槐塘“双十一”活动,当天新中式茶饮店“在村里”和稻田咖啡馆“欧兜咖啡”开业。此后两年的时间里,西餐厅、民宿、中餐馆、酒工坊、旅拍工作室等业态陆续开发。同时按照“一月一主题”,常态化组织开展亲子研学、新年派对、农事体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加槐塘村的人流量,提高知名度。
马上,村中利用闲置小学改造的外币展示馆和侨史馆即将完工,“返乡人”西班牙黄山同乡会副会长的王震先生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侨兴苑和西班牙风情山庄项目正在推进。我们希望可以不断丰富村中业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民是坐标,用青春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雨里来、火里去”的应急答卷
两年的驻村生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6.20”洪灾。整个汛情期间,因为我们村地势高,因此灾情并不严重。但是歙县整体受灾严重,汛期时间跨度长,需要我们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密切关注全村情况,防止意外的发生。6月19日开始迎来强降雨天气,20日持续大雨,镇里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体干部24小时在岗;村中按照包保分工,深入各村组,通过应急广播、流动喇叭循环播放预警信息,确保通知到每一户,全面排查水库、沟渠、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转移安置风险户1户1人。27号,第九批驻村工作队到村,一起参与防汛救灾工作。直到7月2日,雨停,开始全面的灾后恢复工作。
另一印象深刻的应急事件就是救火。第一场火是去年8月7日,当时已是下午6点,我正陪同猛犸青旅在槐塘采访并拍摄宣传视频,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本该是最美的景色,然而天空飘起了黑色的雪花,仔细一看是竹叶烧成的灰烬在随风飘扬,原来是不远处的涌塘发生火情,村中迅速响应,我们立即前往救火,幸运的是火势不大,很快就扑灭了。
今年春季气温偏高,降水较少,天气干燥,防灭火形势严峻。我们当时每天通过乡村广播、流动喇叭循环播放防火提示,上户发放防火明白纸,确保到户。同时全方位检查灭火器、灭火拖把等消防设备和防灭火器材,以防不时之需。但是各种预警并不能抵挡中国人祭祖的传统。
2月11日,元宵节前一天的下午,村委会附近,一居民因祭祖引起火灾。清明节前,3月21日下午,槐塘片建设组和尚寺位置发生火情。比较幸运的是,这两次火情刚有点苗头,我们就知晓了情况,立即前去救火,很快就扑灭了,没有造成损失。
3月24日下午,郑村镇和徽城镇交界处,歙西国有林场水杉坞山场发生火情,镇里号召各村前往救火,我们也是立即响应。这次火势范围比较广,考虑到我缺乏救火经验,所以被安排搬运、分发救火物资的任务,但是还是免不了被波及,现在仍能回想起通过鞋子传到脚底的滚烫温度。这次火情经县、镇、村、消防、公安、林业等部门联合扑救,被及时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现在我们建立“每月检查+季度演练”的应急管理制度,成立了专门的森林防火应急队,由村书记领导、各片长包保,共计25人,负责宣传教育、日常巡查、应急管护等工作。
日常“小事”背后的民生大事
9月,刚开始驻村就遇到医保收缴的大事。现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都是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缴费参保,但是村里老人居多,他们没有智能手机,还有很多村民不熟悉操作流程、担心被骗,因此我们安排了集中上户、帮助收缴。每个片设点,各安排一天,提前让片长用流动小喇叭通知村民前来缴纳。连续四天,每天早晨6点到岗,晚上需要等干完农活的村民回村缴纳,偏远的村民小组则由片长带我上户收缴。除了协助村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手机缴纳,我们还收上来超35万的现金,后续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手机帮助缴纳。通过一周的努力,我们完成了村中近2/3的收缴任务。
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这次收缴其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我们没有验钞机,现金需要手工清点,还要分辨是否存在假钞。比如稠墅片区,当天收上来的现金超12万,现场点了几遍都对不上,后来才发现是数错了。当时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算是弥补我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没有数过大额现金的遗憾了。二是前期宣传不到位,不少村民没有得到集中收缴的信息,只能后续再收缴。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就吸取了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的日常工作很琐碎,像推动落实低保、医保、大病户帮扶、危房救助等政策,参与防止返贫集中排查;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给村里8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用选调生的专项为民服务经费给家庭困难的老人和儿童发放慰问金;入户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反电诈、防溺水等等的宣传......就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
时光匆匆,选调生任期到月底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两年,我吃住在村,深刻地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也从经验老到的村干部、能力突出的村务工作者、淳朴善良的村民身上学到了很多。两年的驻村生活让我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改正,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把这两年在农村基层学到的经验方法转换运用到未来的实践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