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 共绘“绿色公积金”画卷
七年前,我带着一份憧憬和热忱,走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从办公室综合岗到财务岗、到资金核算科,直至现在的纪检工作,每一次岗位轮换,既是成长的阶梯,也是团队赋予我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白,公积金工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大家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我参与的每一项工作中,团队合作始终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团队的力量,总在并肩奋斗时格外耀眼。2023年5月,为迎接四省边际城市住房公积金首届技能大赛,来自市本级和区县的10名同事聚结在一起,共同为比赛做准备。白天我们各自坚守在岗位,夜晚则化身演员与队员,一次次排练情景剧和风采展示操。每一次动作的协调、每一段情境的演绎,背后都是数十个夜晚的默契磨合与心血交融。那一刻,没有谁抱怨加班,大家眼里只有“把事做好”的笃定。当演出落幕,台下掌声雷动时,我也真正读懂了“团队就是力量”这六个字的深刻内涵。
2024年的全国工间操视频拍摄,更让我看见团队协作的温情。两个多月排练中,有同事因训练导致腿伤,也有远在区县的同事每天往返从不缺席,只为在镜头前呈现绿色公积金人最好的精神风貌。我们把每一滴汗水都洒在操场,把每一次咬牙坚持都留在画面中。那种“你累了我扶你,你跟不上我等你”的情谊,比任何表彰都更让人动容。今年我们又在为长三角住房公积金劳动和技能竞赛紧锣密鼓地训练。是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动力是对组织荣誉的认同。
协作的力量,也藏在日常的工作里。大厅窗口是最直观的缩影:一位市民要提取夫妻双方公积金,根据流程需一方到账后再取另一方。每当此时,窗口同事在外面高声喊出“郑樵”,里面的审核同事心领神会,无需多言便一气呵成。这样的默契,不是安排出来的,而是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形成的。
我也曾在办公室做过财务,与区县管理部、各科室的同事反复对接。记得有次做年度预算,一个项目因政策调整需重新核算,区县同事连夜核对明细,直到深夜我们还在沟通,没有一句怨言。那份精准的报表背后,我看到了协作的真谛:不是简单的“你做完我来接”,而是“我懂你为何这样做,我愿意为你抗住风险”的担当,是责任与信任的双向奔赴。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组织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人心向善、向上;单位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我们彼此成就、互相托举。不论是在繁忙窗口中的彼此补位,还是在突发任务面前的主动担当,大家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协作化成力量。这份力量,早已融入我们的核心理念里。“金、净、精、加、简、竞、进” 七个字,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刻在日常行动中。
“净”是底色。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利用碎片时间自学“应知应会”知识。有的在下班回家认真翻阅资料,有的在午休时还在讨论提问,甚至自发形成了“你问我答、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大家在互帮互学中达成共识,把规矩和纪律真正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中。
“加”“竞”“进” 是动能。近年来,随着“贷款一件事”“职工互助还贷提取”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政策的落地,从政策研究、系统开发到实地测试,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协作。
还记得,为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顺利落地,在过去一年的制度探索过程中,中心领导多次带队赴深圳、衢州等地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并邀请安徽工业大学吴义东教授团队来我市开展调研。政策业务科牵头制度设计,项目组和信息科负责平台上线,窗口工作人员参与测试。这项制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多部门合力推进。从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在“竞”中比学赶超、在“简”中提质增效,也更让“绿色公积金”的温度真正传递到灵活就业人员的心里。
团队是什么?是并肩时的力量,是独处时的底气;是“我为你兜底”的信任,是“我们一起赢”的约定。这些年,我们用协作擦亮 “绿色公积金” 的品牌,让“7J文化”落地生根,靠的从不是某个人的光芒,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脚踏实地的前行。
未来或许还有政策调整的挑战,或许还有技术更新的考验,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还愿意彼此信任,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让我们继续把平凡的事做细,把协作的路走稳,在“绿色公积金”的画卷上,共同写下更温暖、更有力的注脚。
深耕乡村沃土 静待振兴花开
市税务局 徽州区石岗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方玮宸
踏上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的土地一年有余,这段时光让我完成了从税务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蜕变。回首这段岁月,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
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芬芳”
从机关到乡村,最大的转变是要真正“接地气”。初到石岗村,我熟悉的工作模式被彻底打破——这里没有标准流程,只有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头两个月,我常常陷入迷茫,不知从何入手。直到有一次和村委们交流,听到他们坦诚地说:“政策是好的,可具体到咱们石岗,该怎么干才能出实效?”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在基层,只会执行还不够,必须主动破题。
于是,我开始深入走访,与乡亲同坐板凳,倾听真实需求,走好政策执行的“最后一米”。一年来,工作队成功引进40万元,改废弃砖窑为盆景园;为困难群众争取慰问金3万元;防汛抗旱、秸秆禁烧、环境整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经过共同努力,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80.83万元,较上年增长6.27%。每一步变化,都是对我们工作最踏实的回应。
找准“突破口”,打造“绿色招牌”
针对村里优质农产品销路窄、溢价低的问题,我们精心打造了“黄罗尖”品牌,设计统一标识的礼盒包装。还记得第一次带着样品去各单位推销、在朋友圈发出第一条推广时,心里满是忐忑与期待,不知这份用心能否被看见、被认可。当我的“娘家”——市税务局首先响应支持,采购了400多盒农产品时,老乡们脸上绽放出真挚的笑容,连连说着:“这下可好了,咱们的土货真的走出去了!”
如今,老乡的干货加工厂机器从1台添至4台,“黄罗尖”品牌也走进了市总工会消费帮扶供应商产品名录。曾经的石岗村缺少特色农产品,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招牌。最让我欣慰的是,老乡们的腰包真的鼓起来了,他们脸上质朴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探索“新路径”,激活“红色资源”
小练作为黄山市第一个党支部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今年石岗成立强村公司,探索自营模式,我积极参与策划红色研学路线,增设红色讲堂、影院和盆景园等项目,并自学党史担任讲解员,已接待30余家单位及学校的参观团队。
在讲解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传统展陈方式对于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不足。如何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与新生代开启一场生动对话?这份思考最终落在了“实景剧本杀”这一创新形式上。我们渴望让小练革命展馆中的文字跃然于大地,让革命先辈的抉择重现于当下。这一构想获得了区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不仅在政策上为我们指引方向,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让项目迈出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这既是一份厚重的信任,更是擦亮“星火小练、红色石岗”品牌的新起点。
收获“成长礼”,书写“振兴答卷”
驻村一年,我褪去了稚气,收获了底气。皮肤黑了,心里却更亮;工作累了,笑容却更多。我学会了用乡亲们的语言交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如今每晚睡前,我都会问自己:今天为乡亲解决了什么困难?还有什么该做却没注意到?明天怎样做得更好?乡村振兴,是每一步都要踩实的征程。很庆幸我的青春能绽放在石岗村的沃土上。每当听到老乡喊我“小方”,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这片土地教会了我:只有将根深深扎进泥土,才能听懂大地的脉搏;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才能收获最美的回报。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将继续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诠释担当,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税务人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