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显担当,在规范中求卓越——浅谈公文办理的几点体会
市委办公室一级科员 李刚
每天,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份份文件、一个个签批流程。这项工作看似重复、程序化,甚至有些枯燥,但正如一位老前辈所说:“办公室的工作,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字处见文章。”每一份文件背后,都关联着一项决策的落地、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百姓的期盼。
市委办公室作为市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是名副其实的“中枢枢纽”。而公文办理,正是确保这个中枢系统政令畅通、高效运转的“生命线”。它一头连着上级精神,一头系着基层实践,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功”,更是检验我们政治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结合自己的日常实践和一些思考,从“为什么办(站位高度)”“怎么办好(方法精度)”“如何成长(能力厚度)”这三个维度,和大家分享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站位高度:深刻认识公文办理的“极端重要性”
做好公文办理,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必须跳出“收发员”“传声筒”的思维定式,站在全局高度来审视这项工作。
首先,这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大考”,必须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一次呈报、每一次转办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处理的每一份文件,特别是来自党中央和省委的文件,都承载着党的意志和主张,是必须不折不扣落实的政治任务。比如,一份来自中央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能否做到第一时间精准呈报、提出科学的拟办建议,就直接关系到我市的决策部署能否与中央精神精准对表、步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的延误、偏差、曲解,都是政治上的失职。因此,做好公文办理,本质上就是一场具体的、持续的政治大考,考验着我们是否能以绝对忠诚,确保党中央政令在我市畅通无阻。
其次,这是参谋辅政的“基础工程”,必须做到“精准高效”。领导同志日理万机,对于他们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公文是我们呈报信息、提供参考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渠道。我们是领导决策的“第一道关口”。一份文件的拟办意见,寥寥数语,却可能决定着它的流向和命运。是“阅示”,还是“批示”?是“请某某领导阅处”,还是“建议转某某单位牵头办理”?一词之差,天壤之别。我们的专业、精准、高效,就是为领导科学决策节约时间、提供支撑,是“参谋有道、服务有方”最直接的体现。
再次,这是机关运转的“核心枢纽”,必须做到“绝对可靠”。市委办公室作为全市的指挥中枢,任何一个环节的“掉链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公文流转,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必须畅通无阻。如果我们这里慢一拍,下面几十个部门可能就会晚一天;我们这里错一个字,传达到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因此,“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和生命线。
方法精度:精准把握公文办理的“核心要诀”
思想上有了高度,行动上就要追求精度。公文办理环节多、要求严,我认为关键在于练好“收、办、核、督”四项功。
第一功:“收文”求“效”,做到快而有序、准而无误。在收文环节,效率至关重要,但这种“快”,绝不是盲目求快、萝卜快了不洗泥,而是建立在“准”的基础之上的高效。我们要追求的是“快而有序、快而无误”。一方面,要建立“分类处理”的思维模型,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确保特急件火速办、加急件优先办、平件有序办,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另一方面,越是紧急的文件,越要沉着冷静,在签收、登记、分办等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核对,确保文件来源无误、内容完整、流向清晰。归根结底,“快”是为了抢抓工作先机,而“准”则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功:“办文”求“准”,做到精准靶向施策。 “办文”是核心,最考验功力。这里的“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定性要准。要迅速判断文件性质,是请示?是报告?还是函询?性质不同,办理流程和要求也截然不同。
分办要准。要对市委领导分工、部门职能了如指掌,成为“活字典”,确保文件能精准地送到最合适的领导和部门手中,避免文件“空转”或“旅游”。
拟办要准。这是“参谋”价值的集中体现。要学会“向前一步”,不能简单写“呈某某领导阅示”,而要根据文件内容,提出建设性、操作性的拟办意见。例如:“该件涉及我市XX领域重要工作,建议请XX领导阅示后,转市XX局牵头研究,会同市XX局、XX局提出贯彻落实意见,于X月X日前书面报市委。”这样清晰的意见,能极大提升领导的决策效率。
第三功:“核文”求“严”,做到“五道关口”零差错。 公文的严肃性不容许任何瑕疵。我们发出的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市委的形象。必须严把“五道关”:
政治关:审查文件提法是否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是否存在政治性错误。
政策关:审查文件内容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避免与上级文件“打架”。
事实关:审查文件中的数据、案例、人名、地名等是否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
程序关:审查文件制发是否符合权限、经过规定程序,签批手续是否完备。
格式关:审查文件的格式、体例、字词、标点是否完全符合《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范。要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的态度去校对。
第四功:“转办”求“畅”,做到环环相扣无缝隙。
一份文件在领导签批之后,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画上句号,而是进入了精准转办和衔接督办的关键一环。我们的职责,就是站好这承上启下的“第一岗”,确保领导批示精神能够准确、高效、完整地传递下去。这个环节的“闭环”,体现在环环相扣、无缝衔接上。
第一,转办分发要“准”。这是对我们领悟能力的考验。我们要精准解读领导的批示意见。
明确“交办给谁”:是转一个单位,还是多个单位?哪个是牵头单位,哪些是协办单位?这直接关系到责任主体,绝不能含糊。
明确“交办什么”:是要求阅知?是要求办理?还是要求研究提出意见?我们要将领导的核心意图原汁原味地传递清楚。
衔接“督办链条”:对于需要督查室立项督办的重要事项,必须第一时间将相关材料精准地移交给督查室登记备案,确保督办链条从源头就建立起来,没有任何遗漏。
第二,衔接沟通要“清”。 我们不能做简单的“文件二传手”,而要做“信息摆渡人”。
电话沟通“说一声”:将文件转交给承办单位后,要及时通过电话沟通,告知对方文件的主要内容、领导的批示要求和办理时限,确保对方准确接收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延误。
重点事项“点一句”:对于一些领导特别关注、批示要求比较复杂的事项,在转办时要口头或书面重点提醒,帮助承办单位的同志准确把握要点,领会领导意图。
第三,过程督促要“勤”。这里的“督促”,不是替代督查室的职能,而是对自己转办工作负责任的体现。
督促“接收”:确保文件已经安全、稳妥地送达承办单位的对口科室或具体承办人手中,并做好签收记录。
督促“启动”:对于一些紧急事项,可以在转办后的一两天内,主动问一下“工作是否已启动?”,这种“向前一步”的姿态,展现的是我们办公室的担当和协作精神。
能力厚度:在实战中锤炼“过硬本领”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干劲足。要把公文办理的过程,当作自我修炼、提升能力的“练兵场”。
要在勤学善思中,练就“提笔能写”的文字能力。公文办理离不开文字。要多读。把党报党刊作为案头必备,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要多看。把上级的重要文件、领导的讲话稿、办公室的精品文稿作为范本,仔细揣摩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要多练。从写好一段拟办意见、一条会议通知开始,在“短、实、新”的文风中锤炼笔力。
要在严谨细致中,养成“极端负责”的作风。办公室工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养成“清单化”工作的习惯,把复杂的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逐项核对、打钩销号。要培养“复盘”的习惯,每天下班前,花几分钟回顾一天的工作,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环节有疏漏,在反思中不断精进。更要涵养“宁静致远”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一丝不苟中追求卓越。
要在统筹协调中,提升“遇事能办”的执行力。公文流转,本质是工作的流转。我们常常需要和不同部门的同事打交道。要学会沟通,清晰准确地传达要求;要学会协调,在遇到部门间职责交叉或意见不一时,积极推动解决;要学会服务,以谦虚、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部门的同事,在服务他人中成就自己。
公文千份,落笔为实;初心一颗,履践致远。公文办理的工作,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显担当。我们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身处关键岗位,更应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让我们以“坐冷板凳”的定力、“钉钉子”的精神、“绣花”的功夫,在每一次收文、办文中锤炼党性,在每一次核稿、督办中提升本领,努力做到“眼里有活、心中有数、手上有招”,以“零差错”的过硬业绩,为市委的高效运转贡献我们全部的青春和力量,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